- 索 引 號:370402/2018-01243
- 主題分類:統計公報
- 發布機構:統計局
- 成文時間:2016年06月06日
- 文 號:無
- 發文時間:2016年06月06日
- 標 題:市中區2015年統計公報
- 效力狀態:有效
市中區2015年統計公報
市中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市中區統計局
2015年,市中區委、區政府團結依靠全區人民,牢固樹立“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執政理念,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穩步發展。
一、綜合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經上級統計部門核定,全區生產總值(GDP)完成215.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7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115.11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90.74億元、增長3.7%。實現人均生產總值55339元、可比價增長4.5%,按年均匯率折算為8525美元。三次產業比例為4.5:53.4:42.1,三產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一產占比提高0.2個百分點、二產占比回落1.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全區民營經濟總戶數已發展到5.98萬戶、增長5.8?%。其中:民營企業10994家、同比下降4.07 %,個體工商戶達到4.88萬戶、增長8.3 %;注冊資金227.87億元、增長36.8%;實繳稅金17.62億元,增長3.5%,民營經濟稅收占全區稅收比重為63.2 %、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
社會用電平穩增長。轄區內全社會用電量22.2億千瓦時、下降12.8%、降幅比上年升高4.6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16.2億千瓦時、下降18.1%、降幅比上年升高8.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91億千瓦時、增長6%。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十二五”期間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843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924人,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到20.82萬人、增長8.8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我區被確定為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平臺建設示范縣。
物價水平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0%,漲幅較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7.9 %。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強,具有支撐拉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項目偏少;城市建設欠賬較多,管理服務水平有待提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財政壓力加大,民生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等。
表1 :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指標名稱 | 2015年 |
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 101.1 |
1、食品 | 100.8 |
2、煙酒及用品 | 105.0 |
3、衣著 | 101.8 |
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 100.7 |
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 100.5 |
6、交通和通信 | 99.0 |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 101.5 |
8、居住 | 101.6 |
二、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 100.5 |
三、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 92.1 |
四、建筑安裝工程價格指數 | 97.6 |
五、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 98.8 |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完成農業產值18.8億元、增長4.1%,結構比例為57.3:2.3:37.5:2.9;糧經播種面積比例為69.45:30.55;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4.0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植面積23.62萬畝,糧食總產量6.9萬噸、同比下降1.4%。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區鎮兩級產權交易平臺建成啟用。實施“小農水”重點縣、農村土地綜合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發展管道灌溉10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24.25公頃,增加節水灌溉面積620公頃,除澇面積與上年持平;農業機械總動力29萬千瓦、增長3.57%;擁有拖拉機5257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400臺、占拖拉機保有量的46%;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分別為臺639和466臺、分別增長3.57%和5.67%;化肥使用量(折純)6958噸、較上年下降0.1%。實施“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發展管道灌溉面積2.25萬畝,齊村支流(小屯村至匯泉路橋段)、西沙河治理工程投入使用驗收,6.9萬人實現飲水安全。
表2:主要農產品產量
指標名稱 | 單位 | 產 量 | 增長% |
糧食 | 萬噸 | 6.9 | -1.4 |
油料 | 萬噸 | 1.02 | -2.3 |
蔬菜 | 萬噸 | 15.41 | 1.9 |
瓜類 | 萬噸 | 0.2 | 2.7 |
水果 | 萬噸 | 1.03 | 0.4 |
生豬出欄 | 萬頭 | 17.2 | 1.0 |
牛出欄 | 頭 | 6750 | 1.2 |
羊出欄 | 萬只 | 3.25 | 0.9 |
家禽出欄 | 萬只 | 1123.84 | -0.8 |
肉類 | 萬噸 | 2.81 | 0.2 |
禽蛋 | 萬噸 | 1.62 | 0.6 |
奶類 | 噸 | 3839.85 | 持平 |
現代農業取得新進展。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65家。國家級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品牌達到42個,成功創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邁上新臺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96家,當年新增5家,增加值增長6.65 %,其中:輕工業完成總產值193.8億元,增長3.7%、重工業完成317.6億元,增長5.1%。重工業較輕工業加快1.4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產值比為 37.9 : 62.1 。紡織服裝、橡膠管帶輪胎、環保水處理、醫藥醫療器械等特色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1.1%,我區獲得中國紡織服裝名城稱號。
高新產業快速發展。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企業達到50家,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29.21 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27%,比上年提高1.21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88.3億元、增長3.5%,利稅42.68億元、增長0.4%,利潤25.09億元、增長0.5%。
支柱行業不斷壯大。建材工業增加值增長2.46 %,占規上工業比重12%;紡織服裝工業增加值增長-0.42%,占規上工業比重24.84%;機械機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占規上工業比重9.42%;化學工業增加值增長14.64%,占規上工業比重9.57 %;食品醫藥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占規上工業比重 7.17%。煤炭、建材、紡織服裝、機械機床、化工、食品醫藥六大行業合計完成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63.92%。
建筑業發展良好。全區有資質建筑企業56家,施工面積377.7萬平方米、增長5.5%,竣工房屋面積169.3萬平方米、增長17。9%,完成建筑業產值50.4億元、同比增長18.2%。
表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單位 | 產量 | 增長 |
水泥 | 萬噸 | 479.12 | -6.6 |
服裝 | 萬件 | 73149.26 | -1.1 |
#針織服裝 | 萬件 | 67935.08 | -1.3 |
紗 | 噸 | 44997 | -3.3 |
布 | 萬米 | 7851 | -32.2 |
化學試劑 | 萬噸 | 2.72 | 13.1 |
紙箱 | 萬噸 | 3.88 | 7.5 |
鐵精礦粉 | 萬噸 | 126.06 | -16.7 |
商品混凝土 | 萬立方米 | 215.8 | 1.0 |
金屬切削機床 | 臺 | 65477 | 25.4 |
液壓、氣動元件 | 萬件 | 35.22 | 12.9 |
自來水生產量 | 萬立方米 | 1980 | -2.2 |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增速穩步回升。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全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及區委、區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投資目標,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成效逐步顯現,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6.27億元、增長13.7%,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總量是2010年的1.7倍。累計建設億元以上項目156個,十里泉電廠“上大壓小”擴建等一批大項目順利推進,泰和年產30萬噸水處理劑等96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
在建大項目支撐不強。投資億元以上大項目達55個,比上年減少10個,占全部項目的17.5%、同比回落12個百分點。共完成投資73.51億元,下降31.5%,拉低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幅16.4個百分點。
工業技改投資力度加大。2015年,全區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2.87億元,增長22.5%,增幅高于市平均2.2個百分點,位居全市第一。
投資結構不斷調整。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31120萬元、1066078萬元、965514萬元,一產增長198.1%,二產增長40.6%,三產下降7.6%;第一、二、三產業投資比重由上年的0.6:41.8:57.6調整為1.5:51.7:46.8。
房地產開發投資減緩。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42.55億元、下降29.6%,低于全區投資增幅43.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回暖。我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從去年年初開始出現回落,至去年4月份開始出現負增長,此后降幅一直在20%左右徘徊。2015年,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76.2萬平方米、增長40.7%,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49.7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74.49萬平方米、增長41.3%.商品房銷售額29.24億元、增長36.3%,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30.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27.4億元、增長36.3%.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速度放緩。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61億元、增長10.8%,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消費品市場主要呈現以下特點:鄉村市場相對活躍但占比偏低。2015年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4.15億元、增長11.3%,增幅同比回落0.3個百分點,增速提高幅度雖高于城鎮市場1.4個百分點,但絕對量僅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1.9%,占比明顯偏低。?住宿餐飲業逐步回暖。全區批發和零售業占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96.2%,拉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提高9.2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撐了全區消費品市場的平穩增長。全區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幅同比提高12.0個百分點,呈現逐步回暖態勢。??基本生活類商品持續熱銷。2015年限額以上企業食品、飲料、煙酒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化妝品類和日用品類零售額可比增速同比分別提高12.9、13.4、13.5、5.7個百分點。汽車及能源制品銷售增勢減弱。2015年,限額以上汽車類零售額11.98億元、同比增長0.8%;石油及制品類同比下降15.3%。
金銀類商品銷售需求增勢減弱。全區限上金銀珠寶類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12.0%、同比回落9.2個百分點。
六、外經外貿、開發區經濟
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十二五”期間,累計引進外來投資項目286個,實際利用外來資金248億元;實際到帳外資793萬美元(上年為43萬美元);全區進出口總額完成4.32億美元、增長13.3%,其中出口3.98億美元、增長14.3%。
棗莊經濟開發區穩步發展。圍繞“招商引資、特色產業、破解瓶頸、培植現有重點優勢企業和體制機制”五大課題做工作,努力推進產業集聚和鏈式項目發展,全面提升開發區綜合承載能力。全年實現稅收3.28億元(含免抵、退稅1.29億),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2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35.54%和10.55%。
市南工業區建設有序進行。市南工業區被列入國家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61家市屬工業企業改革改制主體任務基本完成,近4萬名職工遺留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七、交通郵電、旅游服務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解放路、勝利路等公鐵立交建成通車,新建改造348線、西昌南路、人民東路、建設南路等道路47條,農村道路安防工程全面完成。截止2015年底,全區擁有客運企業(業戶)3家、出租車公司7家、貨運企業(業戶)73家、駕駛員培訓學校6家,機動車維修企業82家(其中一、二類維修企業28家),機動車綜合性能檢測站2家(含市汽車性能檢測中心),城區公交車線路42條,出租車434輛,貨運汽車達到5850余輛,駕駛員教練車551輛,鄉村道路總里程581.3公里。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935萬元,下降25.7%,電信業務總量達到16.23億元、增長6.1%;固定電話用戶12.1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6.49萬戶,小靈通用戶0.16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23.3萬戶,農村交換機容量4萬門。
服務業發展跨入新階段。2015年服務業投資完成96.55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46.8%。限上服務業企業發展到111家,商業設施面積達到155萬平方米。大潤發超市、盛北商貿城等項目投入運營,三角花園商貿區躋身省級服務業先進園區行列,仙壇山溫泉小鎮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八、財政稅收、金融存貸
財政收入保持平穩。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2.25億元、增長5.3%;總量是2010年的2.06倍。財政支出完成26.53億元、增長1.0?%。財政收入質量平穩,財政收入中稅收占比重達到82.6%、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0.3 %、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稅收收入較快增長。市反饋我區各項稅收完成27.87億元、增長2.6?%。總量是2005年的1.95倍,其中:國稅收入12.59億元、下降5.6?%,地稅收入 15.28億元、增長9.6%。稅收占GDP比重達12.9%、下降0.1個百分點。
金融存貸平穩運行。年末轄區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59.30億元、比年初增加10.70億元、增長?3.06 %,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33.04億元、比年初增加17.38億元、增長?8.05%;各項貸款余額288.19億元、比年初增加10.57億元、增長3.8%。雅百特科技成功“借殼”上市,我區榮獲“山東省金融生態建設模范獎”。
九、科學技術
科技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承擔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7項,其中:省級及以上5項,市級各類科技計劃12項,獲得上級無償扶持資金1004萬元;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6項,其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21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9項。
高新技術產業穩步發展。2015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總數達到12家;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統計范圍的企業達到50家。2015年度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129.21億元,同比增長11.6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5.27%,比年初新增1.2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和新增百分點數均居全市五區一市首位。
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截至目前,我區擁有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3個,其中:省級農業科技園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7個,市級科技孵化器2個。產學研深入推進,多次組織企業到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省科學院、天津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濟南大學開展產學研交流活動,促成德匯新能源與南京大學、杰諾生物酶與華東理工、鵬翔光電與省科學院、力源電器與濟南大學等近20家校(院)企成功結對。
專利申請授權取得新突破。全區申請專利72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49件;獲得授權專利466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7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36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7件,位居全市首位;確定首批“棗莊市最具價值發明專利”6項,位居全市第一。擁有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11家,市級專利示范試點企業9家。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省級名牌總數達到24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位居全市第一。
十、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區共有中小學66所,教職工3692人??傆嬛?,小學50 所,普通中學 15 所,特教中心1所。全區小學招生11289 人、畢業5474人、年末在校學生 55159人;中學招生6013人、畢業6343人,年末在校學生19017 人。當年新建標準化校舍15.7萬平方米,新改建幼兒園35所,省市級規范化學校達到55所,成功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和山東省教育工作示范區。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區有醫院及衛生院10個,床位865張,衛生技術人員1110人,其中:執業醫師336人、注冊護士484人。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順利實施,公共衛生服務基本實現均等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對“兩館”進行裝修升級改造,深入推進免費開放。區圖書館新增圖書20000余冊;公益電影放映覆蓋城鄉。開展“新”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放映各類影片超過1332場。在城市社區、廣場開展消夏電影放映月活動,放映公益電影80余場?;鶎游乃嚺嘤栔鸩郊訌?。全年共組織各類培訓活動100余次,培訓各鄉鎮、街道基層文化工作者、業余文藝輔導員及文藝愛好者20000余人次,確保文化遺產保護“出實效”。成功申報格六洲、齊村古陶窯建造技藝、傳統古琴制作技藝、厲家中藥治療燒傷術和青銅失蠟法鑄造技藝為我市“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區文化館東湖新館建成啟用,升級改造農家書屋89個。
體育工作成效顯著。積極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多形式多渠道推動群眾體育蓬勃開展。舉辦、承辦了2015年“悅動杯”業余籃球俱樂部精英籃球邀請賽、2015年棗莊市迎智運“新紅梅陶瓷杯”象棋團體錦標賽、棗莊市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健身秧歌比賽、棗莊市中區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健身氣功比賽、棗莊市第九屆運動會資格賽暨2015年全市羽毛球錦標賽、2015年棗莊市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圍棋定級升段賽、2015年市中區全民健身志愿宣講活動、市中區2015年“全民健身日”暨市中區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廣場舞大賽及國民體質監測主題活動、2015年棗莊市銀行業第二屆“銀協杯”羽乒運動會、市中區廣場舞培訓班、市中區“鑫和國際佳園杯”象棋比賽、市中區第五屆環棗莊全民健身中心(東湖公園)長跑活動等多項比賽,被評為全省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區
十一、城鄉建設、節能環保
城鄉面貌變化明顯。累計實施城建項目142個,完成投資141.5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4%。順利實施青檀小區、道南里等23個棚改項目,13個項目實現回遷上房。新建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1623套。東西沙河治理工程全面竣工,新改建城區旱廁268座,鋪設供熱管網32公里、燃氣管網59公里、供水管網17公里、電力線路79.7公里。完成206國道等16條道路環境綜合整治,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46條,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通過省級認定,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區、省級鄉村文明行動示范區。順利完成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任務,新增造林面積8萬畝、城區綠化面積320公頃。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強力推進,實施省級以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8個,關閉露天開采礦山26處。水污染防治通過國家迎淮核查驗收。完成大氣脫硫脫硝和畜禽養殖業治污設施規范化建設等減排項目36個,減排二氧化硫200噸、氮氧化物2500噸、COD500噸、氨氮110噸。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完成城區內99臺燃煤鍋爐改造任務,對機動車實行嚴格的“綠標”管理,全年檢測機動車9.3萬輛,發放環保標志9.3萬套;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完成惠營、匯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中水回用等治污項目投入使用,順利通過國家迎淮考核驗收。投資8500余萬元,啟動建設了西王莊、孟莊、嶧城大沙河永安段等3處人工濕地,規劃水域面積45.54萬平方米,實現“治污和凈化”雙重水保護模式。
十二、人民生活、安全生產、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長。年末全區公安口徑居民戶數16.13萬戶,戶籍總人口55.96萬人,其中:男性27.40萬人,非農業人口31.96萬人。計生口徑全年出生人口5994人,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9.7 %,死亡人數2169人,人口出生率10.94‰、死亡率3.96‰、自然增長率6.98‰。
表4:每百戶城鄉居民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名 稱 | 城 市 | 農 村 | 名 稱 | 城 市 | 農 村 |
彩電 | 101.4 | 106 | 電冰箱 | 92.9 | 86 |
摩托車 | 14.3 | 58 | 家用汽車 | 32.9 | 30 |
家用電腦 | 78.6 | 48 | 空調器 | 111.4 | 82 |
洗衣機 | 100 | 98 | 淋浴熱水器 | 102.9 | 90 |
照相機 | 48.6 | 10 | 移動電話 | 212.9 | 232 |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區累計民生支出74.6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60.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84元,增長8.1%。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3672元,增長1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徑)26238元、增長7.1%;人均消費性支出14999元,增長10.5%,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33.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徑)12548元、增長8.8%;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330元、增長9.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4.2%。
安全生產繼續向好。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以貫徹落實新《安全生產法》為主線, 全年共培訓1.8萬人次,開展安全大檢查4次,重點行業檢查4次,專項整治25次,檢查各類企業(單位)983次,排查并消除各類隱患2267余條。全區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為0、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分別為0.571,0.573,0.0526。按照“抓基層、打基礎、嚴責任、強監管”要求,不斷提升安全生產工作水平,有效遏制了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民政和基層民主事務穩步推進。全年登記結婚登記4514對、離婚登記1700對、補發結婚證1488對,補發離婚證171本。辦理收養登記12起,合格率100%。新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6個,總數達到80個。設立“四社聯動”試點社區2個,并完成“四社聯動項目”4件。評選“市中和諧使者”11人,其中2人被評為“棗莊市和諧使者”。規范志愿者注冊程序,完善志愿者管理辦法,今年注冊志愿者隊伍80支,志愿者2550人,。完成了市中—嶧城,市中-蘭陵邊界線聯檢工作。聯合嶧城區民政局對丟失的2號樁和4號樁完成了補栽工作。開展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各鎮(街道)共聘用經驗豐富的普查業務人員15人,實地調查人員312人,間接參與到普查工作的人員超過1100人。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每人每年280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全面落實,穩步提高城鄉低保補助、農村五保供養、城鄉孤兒撫育、城鎮“三無”老人供養等補助標準,建立貧困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開展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全年發放各類民生保障資金1.2億元,惠及全區3.3萬困難群眾。新建養老服務機構3家,新改建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6個、農村幸福院8個,新增養老床位500張,總數達到2830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5.4張,位居全市第一。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城鄉并軌,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到40家。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76%。
慈善救助有序開展。開展“情暖萬家”慈善活動,對全區800余戶特困家庭實施救助,發放救助金60萬元;救助14歲以下重癥患兒12名,發放救助金3.6萬元;救助困難殘疾人家庭11戶,發放救助金5500元;救助企業困難職工家庭736戶,發放救助金36.8萬元;開展“朝陽助學”活動,救助低保家庭和困難家庭大學生164人,發放助學金48.3萬元;開展“愛心復明”活動,為低保戶、五保戶、軍烈屬等困難家庭免費做白內障14名,免除手術費7萬元;與區工商聯聯合救助10名困難中小學生,發放助學金5000元,市中被評為全國殘疾人輔具服務示范區。
注: 1、公報中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規模以上工業標準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指計劃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當年完成投資額。
4、限額以上批發企業為年銷售額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為年銷售額500萬元及以上企業;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為年營業額200萬元及以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