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8x449"></dd>

      • 索 引 號:370402/2018-01242
      • 主題分類:統計公報
      • 發布機構:統計局
      • 成文時間:2015年06月28日
      • 文  號:
      • 發文時間:2015年06月28日
      • 標  題:市中區2014年統計公報
      • 效力狀態:有效

      市中區2014年統計公報

      市中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市中區統計局

      2014年,市中區委、區政府緊緊依靠全區人民,開拓創新,埋頭苦干,團結拼搏,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穩步發展。

      一、綜合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經上級統計部門核定,全區生產總值(GDP)完成209.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113.52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86.67億元、增長9.0%,實現人均生產總值55197元、可比價增長6.8%,按年均匯率折算為8986美元。三次產業比例為4.6:54.1:41.3,三產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一、二產占比分別比上年回落0.1和1.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全區民營經濟總戶數已發展到5.65萬戶、增長13.8%。其中:民營企業11460家、個體工商戶達到4.5萬戶,分別增長39.03%和8.77%;從業人數19.14萬人、增長18.7 %;注冊資金166.61億元、增長35.6%;實繳稅金17.03億元,民營經濟稅收占全區稅收比重為62.42%、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

      社會用電平穩增長。轄區內全社會用電量25.45億千瓦時、下降8.18%、增幅比上年下降13.0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19.79億千瓦時、下降9.87%、增幅比上年下降13.3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74億千瓦時、下降4.1%。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區新增就業8126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9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我區被確定為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平臺建設示范縣。

      物價水平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9%,漲幅較上年高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1%。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傳統資源型產業比重依然較高,支撐經濟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還不多,實體經濟發展基礎需要進一步夯實;轉型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改革力度和深度需要進一步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大,功能不夠完善,建設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公共服務水平還不高,群眾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民生保障能力還需加強;社會治理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安全穩定的任務仍很艱巨;作風建設成果還不夠穩固,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營商環境還有待改善等。

      1 :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指標名稱

      2014年

      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1.9

      1、食品

      103.5

      2、煙酒及用品

      100.3

      3、衣著

      101.4

      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2.8

      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1.1

      6、交通和通信

      100.3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100.9

      8、居住

      101.0

      二、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101.7

      三、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98.9

      四、建筑安裝工程價格指數

      100.7

      五、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100.4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完成農業產值18.70億元、增長4.2%,結構比例為54.2:2.3:36.1:2.8:4.6;糧經播種面積比例為69.71:30.29;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4.3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植面積23.95萬畝,糧食總產量7.0萬噸、同比下降1.4%。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60公頃,增加節水灌溉面積720公頃,除澇面積與上年持平;農業機械總動力26.6萬千瓦、增長8.2%;擁有拖拉機5154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297臺、占拖拉機保有量的45%;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分別為617臺和441臺、分別增長4.0%和21.2%;化肥使用量(折純)6967 噸、較上年增長0.2%。實施“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發展管道灌溉面積2.7萬畝,齊村支流(小屯村至匯泉路橋段)、西泇河(市中段)治理工程竣工驗收。

      2:主要農產品產量

      指標名稱

      單位

      產 量

      增長%

      糧食

      萬噸

      7

      -1.4

      油料

      萬噸

      1.05

      -1.4

      蔬菜

      萬噸

      15.05

      2.1

      瓜類

      萬噸

      0.2

      -1.2

      水果

      萬噸

      1.03

      4.1

      生豬出欄

      萬頭

      17.03

      6.3

      牛出欄

      6670

      -4.7

      羊出欄

      萬只

      3.22

      3.1

      家禽出欄

      萬只

      1133

      -3.4

      肉類

      萬噸

      2.81

      0.4

      禽蛋

      萬噸

      1.61

      -3.8

      奶類

      3839

      -2.9

      農業發展活力日益顯現。現代農業基礎更加穩固。新增農民合作社及家庭農場7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綠色農產品品牌認證3個,創建省級糧食高產示范方3萬畝,建設生態循環農業基地4000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增長平穩。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95家、當年新增5家,增加值增長 6.5%,與全市相比降低3.95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完成總產值185.9 億元,增長9.2%、重工業完成300.2億元,增長4.8%。輕工業較重工業加快4.4個百分點,輕、重工業產值比為 1 : 1.6 。

      高新產業快速發展。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企業達到52家,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16.9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4.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69億元、增長9.3%,利稅42.45億元、增長8.3%,利潤24.98億元、增長7.9%。

      支柱行業不斷壯大。建材工業增加值增長3.18 %,占規上工業比重12.31 %;紡織服裝工業增加值增長9.66%,占規上工業比重25.21%;機械機床工業增加值增長9.86%,占規上工業比重8.62%;化學工業增加值增長8.29%,占規上工業比重9.37 %;食品醫藥工業增加值增長1.69%,占規上工業比重 7.09%。煤炭、建材、紡織服裝、機械機床、化工、食品醫藥六大行業合計完成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62.6%。

      建筑業發展良好。全區有資質建筑企業52家,施工面積358.1 萬平方米、增長2.5%,竣工房屋面積 143.6萬平方米、下降16.6%,完成建筑業產值 42.64億元、同比增長6.4%。

      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增長

      水泥

      萬噸

      527

      0.2

      服裝

      萬件

      73710

      11.0

      #針織服裝

      萬件

      68614

      7.2

      46533

      -17.2

      萬米

      11576

      1.9

      燒堿

      萬噸

      4.3

      -57.1

      紙箱

      萬噸

      3.6

      -22.5

      鐵精礦粉

      萬噸

      151.3

      -18.5

      水處理劑

      萬噸

      13.4

      57.0

      焦炭

      萬噸

      36.5

      -15.2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166.1

      4.3

      金屬切削機床

      52231

      22.2

      液壓、氣動元件

      萬件

      31.2

      -3.2

      自來水生產量

      萬立方米

      2024

      5.2

      發電量

      萬千瓦時

      58.79

      9.1

      注:根據統計方法制度規定,水泥產量中不含銷售的熟料。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運行穩中趨緩。牢固樹立“抓發展就是抓項目、快發展要有大項目、大發展要有好項目”的理念,集中力量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1.38億元、增長13.3%;投資億元以上大項目達65個,比上年減少2個、下降3%,占全部項目的29.5%,共完成投資107.38億元,增長1.6%,低于全區投資增幅11.7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為59.2%、低于上年6.2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1.04億元、75.83億元和104.5億元,一產下降75.9%,二、三產分別增長15.5%、14%,占規模以上投資總量比重分別為0.6:41.8 :57.6,占比重同上年相比二產、三產分別提高1.2和0.9個百分點、一產下降2.1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減緩。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60.47億元、下降0.7%,低于全區投資增幅14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54.14萬平方米、下降9%,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2.72萬平方米、下降8.8%,銷售額21.45億元、下降5.4%,住宅銷售額20.1億元、下降4.8%.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速度放緩。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78億元、增長12.4%,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消費品市場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鄉村市場相對活躍但占比偏低。2014年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2.71億元、增長11.6%,增幅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增速提高幅度雖高于城鎮市場1.5個百分點,但絕對量僅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1.8%,占比明顯偏低。

      二是批發零售業支撐明顯,住宿餐飲業逐步回暖。全區批發和零售業占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96.7%,拉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提高10.9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撐了全區消費品市場的平穩增長。全區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幅由降轉增同比提高13.4個百分點,呈現逐步回暖態勢。

      三是基本生活類商品持續熱銷。2014年限額以上企業食品、飲料、煙酒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化妝品類和日用品類零售額可比增速同比分別提高11.2、10.9、24、13.7個百分點。

      四是汽車及能源制品銷售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2014年,限額以上汽車類零售額13.71億元、同比增長44.5%,受其影響,石油及制品類同比增長9.5%。

      五是金銀類商品需求增勢減弱。全區限上金銀珠寶類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21.2%、同比回落13.9個百分點。六是教育文化類消費市場異?;鸨?,各種學習機、學習光盤等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產品零售額增速同比增長68.1%,潛力巨大。

      六、外經外貿、開發區經濟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新引進外來投資項目37個,實際到位外來資金51.4億元、增26.6%;全區進出口總額完成3.81億美元、增長14.9%,其中出口3.48億美元、增長22.3%。

      棗莊經濟開發區穩步發展。圍繞“招商引資、特色產業、破解瓶頸、培植現有重點優勢企業和體制機制”五大課題做工作,努力推進產業集聚和鏈式項目發展,全面提升開發區綜合承載能力。全年實現稅收2.42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99億美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27.3%和29.2%。

      加快市南工業區建設發展。大運河國際藝術雙年展會展中心、彩虹坊等6個項目落地建設。完成大運河國際藝術雙年展的規劃設計,彩虹坊創意產業園30余家商戶已入駐;天鵝坊文化創意產業園內市南記憶展覽館和福祿文化藝術館建成開放,累計接待參觀人員5000余人次;藝術大師總部4座主體樓即將竣工;聚藝谷中小學完成施工圖設計和前期各項拆遷、場地清理等工作,近期將開工建設。按照“兩縱三橫”的路網規劃,完成了振興南路和匯泉路人行道鋪裝、行道樹種植、市政管線鋪設等配套建設。啟動了復興路建設,已完成部分道路墊層、水穩施工。棚戶區改造新完成化肥廠340戶的征收任務,累計完成5個職工宿舍片區以及3個行政村1908戶、25萬平方米征收任務。

      七、交通郵電、旅游服務

      交通運輸基礎建設加快。投資6.2億元,啟動33條城市道路新建改建工程,合理布局市中新區、老城區、棗莊經濟開發區、市南工業區交通網絡。投資2.9億元,實施省道348線改建、稅郭—營子段道路改造、公鐵立交等16項公路交通工程建設。人民東路、建設南路、鑫昌西路等“斷頭路”全線打通,泰山路、匯泉路等道路建成通車。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603萬元,增長1.84%,電信業務總量達到15.29億元、增長3.24%;固定電話用戶13.6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8.47萬戶,小靈通用戶0.18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14.14萬戶,農村交換機容量7萬門。

      旅游經濟快速壯大。圍繞游在市中建設,完成全區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編制,仙壇山溫泉小鎮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龜山省級地質公園揭牌開園,鐵道游擊隊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環城森林綠道胡山口和馬場驛站試運營,130戶農家樂通過省級“改廁改廚”驗收。

      服務業強區扎實推進。服務業穩步發展。中央廣場、1878民國風情街等項目進展順利,九洲快運物流擴建、貴誠物流二期等項目投入運營,全區新增商貿物流面積20萬平方米,總量達到140萬平方米。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3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占全區投資的57.6%,服務業地稅收入完成10.58億元、增長6.4%,占全區地稅收入的64.3%。

      八、財政稅收、金融存貸

      財政收入保持平穩。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1.13億元、增長0.5%;財政支出完成26.27億元、下降9.5 %。財政收入質量平穩,財政收入中稅收占比重達到82.0 %、同比提高4.15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0.1%、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

      稅收收入較快增長。市反饋我區各項稅收完成27.28億元、增長8.3 %。其中:國稅收入13.34億元、增長17.4 %,地稅收入 13.94億元、增長0.9%。稅收占GDP比重達13.0%、下降0.2個百分點。

      金融存貸平穩運行。年末轄區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48.60億元、比年初增加12.36億元、增長3.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15.66億元、比年初增加13.99億元、增長6.9%;各項貸款余額277.62億元、比年初增加3.90億元、增長1.4%。

      九、科學技術

      科技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實施區級科技計劃項目30項;承擔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31項,其中:省級及以上14項,市級各類科技計劃17項,獲得上級無償扶持資金1498萬元;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1項,其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22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4項。

      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截至目前,我區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16個,正在建設的科技孵化器1個。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技術支撐。區政府與青島科技大學簽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多次組織企業到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省科學院、天津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濟南大學開展產學研交流活動,并獲得了豐碩成果。

      專利申請授權取得新突破。全區申請專利54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62件;獲得授權專利16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6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14件。擁有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11家,省級無假冒專利商場2家,市級專利示范試點企業9家。

      十、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區共有中小學68 所,其中:小學53 所(農村 42 所),普通中學 15 所(農村 10 所),特教中心1所。全區小學招生 12329 人、畢業 5651人、年末在校學生 49256 人,教職工 2097人、專任教師 2081人;中學招生 6392 人(初中 4011 人、高中2381人)、畢業 6296 人(高中 2115人、初中4181人),年末在校學生 19355 人(初中 12189人、高中7166人),教職工 1602人、專任教師 1472人,特教中心招生15人,教師 36人。有省級規范化學校20 所、市級規范化學校37 所。農村教師平均月工資達到4706元,累計增資40.54元。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區有衛生機機構 12個,床位825張,衛生技術人員1085人,其中:執業醫師338人、注冊護士484人。鎮街衛生院8個,床位275張;區級婦幼保健院1個,床位50張,衛生技術人員58人;衛生監督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衛生技術人員61人。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對“兩館”進行裝修升級改造,深入推進免費開放。區圖書館新增圖書2000冊;公益電影放映覆蓋城鄉。開展“2131”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放映各類影片超過1400場。在城市社區、廣場開展消夏電影放映月活動,放映公益電影90場?;鶎游乃嚺嘤栔鸩郊訌?。全年共組織各類培訓活動65次,培訓各鄉鎮、街道基層文化工作者、業余文藝輔導員及文藝愛好者1700余人次,確保文化遺產保護“出實效”。成功申報格六洲、齊村古陶窯建造技藝、傳統古琴制作技藝、厲家中藥治療燒傷術和青銅失蠟法鑄造技藝為我市“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組織我區非遺項目棗莊砂陶燒制技藝和古琴制作技藝參加第三屆中國非博會。實施“柳琴戲進校園”工程,利用各中小學、青少年藝術培訓中心,培養柳琴戲后備人才,打造我區“柳琴”藝術教育品牌。

      體育工作成效顯著。積極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多形式多渠道推動群眾體育蓬勃開展。與區婦聯、市中地稅分局、棗莊四十六中學共同舉辦了慶祝“三八”婦女節暨市中區婦女干部職工“健身運動、快樂工作”活動,舉辦2014年市中區第十屆乒乓球比賽、“全民健身日”群體活動展演、2014年“文化杯”市中區《四德歌》健身廣場舞展演、市中區“太美杯”籃球比賽等。推進全民健身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放街道、鄉鎮級健身工程和農民體育健身器材共計100余件。申報了省級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項目和2014年棗莊市全民健身工程。集中精力抓好省二十三屆運動會備戰、迎戰工作。市中區代表隊在山東省第二十三屆運動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共取得三個第三名、一個第四名、七個第五名、六個第六名、十七個第七名、二個第八名。

      十一、城鄉建設、節能環保

      城市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圍繞住在市中建設,啟動實施71個城建項目,累計投資42.3億元。東沙河治理工程全面完工,昔日的臭水溝變成了靚麗的景觀河。214個自然村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新改建、修建城區旱廁228座,改造節能路燈660座,鋪設燃氣管網18.3公里、供水管網5.5公里。深入推進城鄉供電一體化管理,新建、改造10千伏供電線路55條。加快薛莊、鐵西、光明園、文化四村等29個老舊小區供熱管網新建改造,全區新增供熱面積107萬平方米。實施萬泰職工宿舍、齊村糧所宿舍片區等14個棚改項目,在建回遷安置房10300套,累計回遷上房9308套。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三年新增造林綠化面積7萬余畝。加強生態修復,25處露天開采礦山全部關閉,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一期基本竣工。

      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扎實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抓好道路、城鎮綠化以及濕地、山丘、平原森林建設,改造提升街頭游園,綠化補植城區裸露土地,全區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46萬畝,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33平方米以上,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三年新增造林綠化面積7萬余畝。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深入推進節能減排,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強力推進。完成大氣脫硫脫硝和畜禽養殖業治污設施規范化建設等減排項目47個,預計減排二氧化硫1200噸、氮氧化物2000噸、COD1500噸、氨氮150噸。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深入開展。完成城區內99臺燃煤鍋爐改造任務。據測算,年可減少煤炭用量2萬噸,并分別減排二氧化硫320噸、氮氧化物60噸、煙塵25噸。對機動車實行嚴格的“綠標”管理,全年檢測機動車7.8萬輛,發放環保標志7.9萬套;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顯著。完成惠營、匯泉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中水回用等治污項目投入使用,順利通過國家迎淮考核驗收。關停直排河道的畜禽養殖16家,發展生態養殖12家,投資6000余萬元,啟動建設了郭里集支流、嶧城大沙河永安段等4處人工濕地,規劃水域面積99.6萬平方米,實現“治污和凈化”雙重水保護模式,嶧州橋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Ⅲ類標準要求

      十二、人民生活、安全生產、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長。年末全區公安口徑居民戶數16.13萬戶,戶籍總人口55.96萬人,其中:男性27.40萬人,非農業人口31.96萬人。計生口徑全年出生人口5994人,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9.7 %,死亡人數2169人,人口出生率10.94‰、死亡率3.96‰、自然增長率6.98‰。

      4:每百戶城鄉居民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名 稱

      城 市

      農 村

      名 稱

      城 市

      農 村

      彩 電

      129

      101

      電冰箱

      100

      77

      摩托車

      30

      65

      家用汽車

      31

      12

      家用電腦

      96

      45

      空調器

      192

      49

      洗衣機

      117

      92

      淋浴熱水器

      101

      86

      照相機

      68

      7

      移動電話

      256

      210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55元、增長9.3%;人均消費性支出17295元,增長8.6%,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32.8%。農民人均純收入12828元、增長11.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184元、增長9.7%,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3.7%。

      安全生產繼續向好。始終堅持發展為先、安全為天原則,以開展“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年”活動為主線,全年安全培訓1.8萬人次,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4次,專項整治28次,檢查各類企業(單位)2960家次,排查并消除各類隱患2310余條。全區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均為零。按照“抓基層、打基礎,嚴責任、強監管”的要求,切實做到“四個到位”,有效遏制了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民政和基層民主事務穩步推進。全年登記結婚人數5829對、離婚登記1643對、補發結婚證1716對。辦理收養登記12起,合格率100%。新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6個,總數達到74個。西王莊、永安“撤鄉設鎮”順利實現,第十一屆村(社區)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全面完成,基層組織建設顯著加強。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市、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每人每年2455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穩步提高城鄉低保補助、農村五保供養、城鄉孤兒撫育、城鎮“三無”老人供養等補助標準,建立貧困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開展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全年發放各類民生保障資金1.2億元,惠及全區3.3萬困難群眾。新建養老服務機構3家,新改建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5個、農村幸福院10個,新增養老床位758張,總數達到2530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3.7張,位居全市第一。

      開展多種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動。開展“情暖萬家”慈善活動,對全區1000余戶特困家庭實施救助,發放救助金53萬元;救助14歲以下重癥患兒15名,發放救助金4.5萬元;救助困難殘疾人家庭30戶,發放救助金1.5萬元;救助企業困難職工家庭357戶,發放救助金23萬元;開展“朝陽助學”活動,救助困難家庭大學生167人,發放助學金53萬元;開展“愛心復明”活動,為低保戶、五保戶、軍烈屬等困難家庭免費做白內障46名,免除手術費27.6萬元;與區工商聯聯合救助45名困難中小學生,發放助學金13.5元。

      注: 1、公報中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規模以上工業標準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指計劃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當年完成投資額。

      4、限額以上批發企業為年銷售額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為年銷售額500萬元及以上企業;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為年營業額200萬元及以上企業。

      相關文章

      中共市中區委、市中區人民政府主辦 各鎮街、區直部門內容保障

      市中區大數據中心建設 地址:棗莊市市中區君山中路321號 郵編:277101 技術支持電話:0632-308307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632)3921308 舉報郵箱:szqxxglzx@zz.shandong.cn

      網站備案:魯ICP備07002590號-1 政府網站標識碼:3704020008  魯公網安備:37040202000003號

      高潮喷水尖叫A片
      <dd id="8x449"></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