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號:370402/2018-01241
- 主題分類:統計公報
- 發布機構:統計局
- 成文時間:2014年06月07日
- 文 號:無
- 發文時間:2014年06月07日
- 標 題:市中區2013年統計公報
- 效力狀態:有效
市中區2013年統計公報
市中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市中區統計局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面對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全區上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執政理念,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努力讓科學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區人民。
一、綜合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經上級統計部門核定,全區生產總值(GDP)完成191.38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7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105.67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76.63億元、增長11.8%,實現人均生產總值51361元、可比價增長8.9%,按年均匯率折算為8485美元。三次產業比例為4.7:55.3:40.0,一、三產占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0.2和1.7個百分點,二產占比回落1.9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全區民營經濟總戶數已發展到4.97萬戶、增長15.9%。其中:民營企業 ???8243家、個體工商戶達到4.14萬戶,分別增長55.9%和10.3%;從業人數16.13萬人、增長8.4%;注冊資金122.85億元、增長35.1%;實繳稅金16.74億元,民營經濟稅收占全區稅收比重為66.5%、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
社會用電平穩增長。轄區內全社會用電量27.72億千瓦時、增長4.8%、增幅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量21.95億千瓦時、增長3.4%、增幅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82億千瓦時、增長13.6%。
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區新增就業613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9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92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4%,我區被確定為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平臺建設示范縣。
物價水平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8%,漲幅較上年低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8%。
表1 :2013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指標名稱 | 2013年 |
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 101.8? |
1、食品 | 105.0? |
2、煙酒及用品 | 99.6? |
3、衣著 | 101.5 |
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 96.7 |
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 101.4? |
6、交通和通信 | 97.2 |
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 102.0 |
8、居住 | 101.1? |
二、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 100.1? |
三、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 ?98.2? |
四、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 | 100.4? |
五、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 100.3 |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經濟總量依然偏??;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源依賴性較高,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壓力加大;事關打基礎、利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還不多,優勢產業、核心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還不明顯,財政支持發展的能力還不夠強;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建設歷史欠賬較大,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營商環境和服務環境還有待改善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完成農業產值17.66億元、增長3.0%,結構比例為53.9:2.4:36.2:2.8:4.7;糧經播種面積比例為69.75:30.25;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4.3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3.95萬畝、增長2.0%,糧食總產量7.12萬噸、同比下降14.1%。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6.68公頃,增加節水灌溉面積66.68公頃,除澇面積與上年持平;農業機械總動力24.58萬千瓦、增長2.4%;擁有拖拉機5100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243臺、占拖拉機保有量的44%;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分別為593臺和364臺、分別增長14.7%和12.36 %;化肥使用量(折純)6951.2 噸、較上年增長0.9%。
農業發展活力日益顯現。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土地流轉面積新增1.03萬畝、達到3.59萬畝;農村土地合作社新增108家、達到284家;稅郭—西王莊萬畝中低產田改造項目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表2:主要農產品產量
指標名稱 | 單位 | 產 量 | 增長% |
糧食 | 萬噸 | 7.12 | -14.1 |
油料 | 萬噸 | 1.06 | -3.6 |
蔬菜 | 萬噸 | 14.7 | 2.0 |
瓜類 | 萬噸 | 0.2 | -6.6 |
水果 | 萬噸 | 9934 | 1.9 |
生豬出欄 | 萬頭 | 16.02 | 1.0? |
牛出欄 | 頭 | 6997 | -- ?? |
羊出欄 | 萬只 | 3.12 | -2.4 |
家禽出欄 | 萬只 | 1173 | 2.5 |
肉類 | 萬噸 | 2.79 | 5.4 |
禽蛋 | 萬噸 | 1.67 | -6.3 |
奶類 | 噸 | 3953 | -2.5 |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增長平穩。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工業振興計劃,培育壯大六大新型工業產業集群,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43家、當年新增7家,增加值增長 6.3 %,與全市相比降低5.9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增長5.5 %、重工業增長6.8 %。輕工業完成總產值192.4 億元,重工業完成289.2億元,輕、重工業比為 1 : 1.5 。
表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單位 | 產量 | 增長 |
水泥 | 萬噸 | 526 | 0.5 |
服裝 | 萬件 | 70955 | 2.9 |
#針織服裝 | 萬件 | 68438 | 8.6 |
紗 | 萬噸 | 68257 | 18.5 |
布 | 萬米 | 11365 | 37.7 |
家具 | 萬件 | 30.29 | -9.4 |
紙箱 | 萬噸 | 4.66 | 6.5 |
鐵精礦粉 | 萬噸 | 186 | 1.9 |
焦炭 | 萬噸 | 43.08 | -6.1 |
商品混凝土 | 萬立方米 | 167 | -22.2 |
金屬切削機床 | 臺 | 42758 | 173.1 |
液壓、氣動元件 | 萬件 | 32.2 | 5.0 |
發電量 | 萬千瓦時 | 53.89 | 4.1 |
注:根據統計方法制度規定,水泥產量中不含銷售的熟料。
高新產業快速發展。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9家,納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企業60家,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08.7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2.6%,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84.62億元、增長7.5 %,利稅45.80億元、增長5.4 %,利潤27.45 億元、增長1.6%。
支柱行業不斷壯大。建材工業增加值增長6 %,占規上工業比重12.94 %;紡織服裝工業增加值增長7.47%,占規上工業比重24.96 %;機械機床工業增加值下降2.6%,占規上工業比重8.91%;化學工業增加值增長8.5%,占規上工業比重9.8 %;食品醫藥工業增加值增長24.02%,占規上工業比重 2.38%。煤炭、建材、紡織服裝、機械機床、化工、食品醫藥六大行業完成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9%。
建筑業發展良好。全區有資質建筑企業 49 家,施工面積349.3 萬平方米、增長6.2 %,竣工房屋面積 172.3萬平方米、增長70.2%,完成建筑業產值 ?40.08億元、同比增長1.5%。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牢固樹立“抓發展就是抓項目、快發展要有大項目、大發展要有好項目”的理念,集中力量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1.65億元、增長19.5 %;投資億元以上大項目達67個,比上年增加22個、增長48.9%,占全部項目的35.3%,共完成投資105.74億元,增長28.6%,高于全區投資增幅9.1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為65.4%、比上年高出9.4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4.33億元、 65.67億元和91.66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50.3%、15.8%和3.6%,占規模以上投資總量比重分別為2.7:40.6 :56.7,占比重同上年相比一產、二產分別提高1.5和2.0個百分點、三產下降3.5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快速發展。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60.92億元、增長32.7%,高出全區投資增幅13.2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59.49 萬平方米、增長 3.8 %,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7.81萬平方米、增長22.3%,銷售額22.67億元、下降3.1 %,銷售價格每平方米 3811元、下降 6.7 %。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速度放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16億元、增長13.5%、比去年同期下降1.7個百分點。按區域分:城鎮市場實現81.77億元、增長12.4%;鄉村市場實現11.39億元、增長10.3%。按行業分:批零貿易業實現零售額87.67億元、增長13.5%、占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4.1%;住宿餐飲業仍在低谷徘徊,實現零售額5.49億元、下降6.5%、占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9%。
限額以上企業拉動明顯。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服務企業16家、凈增4家,總數達到115家,實現零售額64.91億元、增長15.7%、限上企業及大個體零售額占全部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76.0%,對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貢獻率為89.9%,拉動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7個百分點。
六、外經外貿、開發區經濟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新引進外來投資項目46個,實際到位外來資金2006萬美元;全區進出口總額完成3.32億美元、增長15.7%,其中出口2.85億美元、增長5.0%。
棗莊經濟開發區穩步發展。棗莊經濟開發區入區項目累計達到186個,被核定為省級科學發展園區、低碳經濟示范園區,榮獲“山東最佳投資園區”稱號。2013年,開發區單位實現稅收1.9億元,同比增長11.76%;實現外貿進出口1億美元,與去年持平;開發區內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4.9億元,同比增長2.9%。
加快市南工業區改革發展。按照“改制、棚改、發展”三位一體的工作思路,實施市肉聯廠破產,上半年完成職工補償和分流任務。加快職工宿舍、十里泉二期棚改回遷安置區建設。推進總投資2.7億元的青檀南路、清泉路、十里泉路、新規劃南北路等5條道路建設,配套完善供排水等各類管線設施,打造“二縱三橫”的交通路網。加強市南工業區發展戰略研究,突出產業服務、旅游休閑、市民生活等功能定位,圍繞文化創意、十里泉文化公園、公共基礎設施、健康產業等項目,做好策劃包裝和產業招商,努力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支點,創意集聚、文商繁榮的城市副中心,工業遺產旅游目的地和市民生活的新活力區。
七、交通郵電、旅游服務
交通運輸基礎建設加快。投資6.2億元,啟動33條城市道路新建改建工程,合理布局市中新區、老城區、棗莊經濟開發區、市南工業區交通網絡。投資2.9億元,實施省道348線改建、稅郭—營子段道路改造、公鐵立交等16項公路交通工程建設。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 ???2556萬元,增長87.5%,電信業務總量達到14.81億元、增長7.3%;固定電話用戶12.7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0.78萬戶,小靈通用戶3.35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19.39萬戶、增長36.2%,農村交換機容量12萬門。
旅游經濟快速壯大。全年接待游客達212.15 萬人次、增長8.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4億元、增長10.1%。仙壇山溫泉小鎮生態旅游集散地初具規模,中興公司工業遺址被命名為“國家礦山公園”,魯南水城·棗莊老街成為我區首個4A級旅游景區,龜山風景區、仙壇山溫泉小鎮被評為3A級旅游景區,我區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服務業強區扎實推進。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盛北商貿城一期、大潤發商務商貿中心、倫達·魯南水城一期等項目投入運營;棗莊汽車文化貿易產業園、東城國際商貿中心、貴誠物流二期等項目進展順利。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7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占全區投資的56.7%,服務業地稅收入完成9.95億元、增長3.8 %,占全區地稅收入的61.5%。
八、財政稅稅、金融存貸
財政收入保持平穩。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1.20億元、增長0.6%;財政支出完成29.02億元、增長23.6%。財政收入質量平穩,財政收入中稅收占比重達到77.9%、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1.1%、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
稅收收入較快增長。市反饋我區各項稅收完成25.18億元、下降1.9%。其中:國稅收入11.36 億元、下降6.5%,地稅收入 13.82億元、增長2.2%。稅收占GDP比重達13.2%、下降1.1個百分點。
金融存貸平穩運行。年末轄區內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8.69億元、比年初增加12.76億元、增長4.0%,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4.74億元、比年初增加15.66億元、增長8.7%;各項貸款余額266.76億元、比年初增加23.93億元、增長9.9%。
九、科學技術
科技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實施區級科技計劃項目30項;承擔和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5項,其中:省級及以上2項,市級各類科技計劃13項,獲得上級無償扶持資金635萬元;開發新產品、新技術82項,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8項,其中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以上的21項,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8項。
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新建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5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8家,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6家。全區已有65家科技型企業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江南大學等42家高??蒲性核⒘朔€固的科技合作關系,開展科技合作項目42項,建立和完善產學研基地24個。
專利申請授權取得新突破。全區申請專利737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07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6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06件。擁有中國專利山東明星企業12家,省級無假冒專利商場2家,市級專利示范試點企業9家。
十、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區共有中小學70 所,其中:小學56 所(農村45 所),普通中學14 所(農村10所),特教中心1所。全區小學招生9936 ???人、畢業5922人、年末在校學生42566人,教職工1986人、專任教師1972人;中學招生6717人(初中4136人、高中2581 人)、畢業 6465人(高中2086 人、初中 4379人),年末在校學生19433人(初中12412人、高中7021 人),教職工1610人、專任教師 1503人,特教中心招生8人,教師 ?36人。有省級規范化學校19所、市級規范化學校 ?36所。農村教師平均月工資達到4366元。累計增資439.63元。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健全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區有衛生機機構137個,床位 814 張,衛生技術人員 1131人,其中:執業醫師 422人、注冊護士517 人。鄉鎮、街道衛生院 8個,床位 ??264張;區級婦幼保健院1 個,床位50張,衛生技術人員56人;衛生監督所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1個,衛生技術人員65人。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擁有文化館1座、圖書館1座;組織“唱響中國夢·喜迎十藝節”廣場系列群眾文化活動20余場。對5個“農家書屋”進行更新改造,補充圖書6000余冊。市中文廣新局被省新聞出版局表彰為“農家書屋”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深入推進“2131”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工程,在農村(社區)放映電影1176場,在社區放映電影140場,市中區電影公司被推薦為全省宣傳系統服務基層先進單位。省級非遺項目“棗莊砂陶”被市推選參加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評選中;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1處(中興文化生態園);齊村鎮被評為“山東省民間文化游藝之鄉”。
體育工作成效顯著。積極實施《全民健身條例》,開展了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體育活動。與教育局共同承辦了“體育彩票杯”棗莊市中小學乒乓球、羽毛球比賽; 舉行了2013年棗莊市區“倫達魯南水城杯”全民健身秧歌、舞蹈邀請賽決賽;承辦山東棗莊“百城武術段位制活動”;與區教育局密切配合,對轄區內各級各類學校繼續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扎實開展“兩課、兩操、兩活動”,實施“陽光體育”活動,確保全區所有中小學生97%以上每人每天參加體育鍛煉在一小時。我區232名運動員參加了市八運會乒乓球、武術套路、排球、武術散打、柔道等14個項目的比賽,總分位列第三名。申報2013年省級體育彩票公益金資助全民健身工程項目7處。申報我區礦區辦事處東花園社區為國家級社區多功能公共運動場資助項目。繼續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共發放健身器材175余件,確保體育健身工程真正發揮作用。
十一、城鄉建設、節能環保
城鄉環境大為改觀。完成抱犢崮旅游大道、解放南路等7條道路綜合整治,實施建設路、文化路等24條主次干道增綠工程,新增城區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投資3.1億元,新增造林面積2.9萬畝,環城森林公園綠道市中段全線貫通。扎實開展城區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順利通過省級衛生城市復審驗收.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總投資13.2億元的西沙河治理工程基本完工,順利通過世界銀行驗收。投資2.38億元,完成光明園等45個老舊小區供熱二次管網維修改造,南郊供熱首站及18公里供熱主管網建成投入使用,城區西部、北部實現集中供暖,新增供熱能力500萬平方米,城區供熱面積達910萬平方米。人民東路、建設南路等“斷頭路”全線打通,振興南路、青檀北路等13條道路建成通車,206國道老線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實施青檀路等3條道路路燈改造,新整治背街小巷12條。
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堅持鐵腕治污、剛性降耗,嚴格執行能耗前置審批和環評制度,堅決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清潔生產審核,推廣應用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面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快棗莊中聯、南郊熱電、沃豐水泥、泉頭水泥等企業脫硫脫硝工程建設,全區COD、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別較上年削減16%、30%和13%。
人居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做靚城市水系景觀,高標準實施總投資1.8億元的東沙河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清淤、綠化提升、污水管網改造。抓好總投資33億元的棗魚高速東延工程市中段建設,構建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加快人民東路、建設南路、省道348線市中段等12條道路續建提升,啟動振興北路、君山西路等10條道路新建改造,推進勝利路、青檀路、振興路等公鐵立交建設進一步暢通城市交通路網。改造提升城區供排水、供熱管網(站)等市政設施,不斷增強城市服務功能。繼續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愛國衛生運動,積極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加強物業管理,推進物業管理專業化、市場化、規范化。強化占道經營、交通秩序、集貿市場、戶外廣告、違法建設、超限超載等專項整治,全面清理“五馬鬧市”和“十亂”行為,努力營造潔凈優美、規范有序的城市環境。
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效顯著。扎實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抓好道路、城鎮綠化以及濕地、山丘、平原森林建設,改造提升街頭游園,綠化補植城區裸露土地,全區新增造林綠化面積2.9萬畝,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以上,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
十二、人民生活、安全生產、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合理增長。年末全區公安口徑居民戶數15.85萬戶,戶籍總人口53.65萬人,其中:男性27.40萬人,非農業人口30.90萬人。計生口徑全年出生人口4992人,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2.8 %,死亡人數35.84 人,人口出生率9.35‰、死亡率4.01‰、自然增長率5.34‰。
表4:每百戶城鄉居民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
名 ?稱 | 城市 | 農村 | 名 ?稱 | 城市 | 農村 |
彩 電 | 126 | 111 | 電冰箱 | 99 | 67 |
摩托車 | 30 | 52 | 家用汽車 | 27 | 7 |
家用電腦 | 93 | 26 | 空調器 | 137 | 40 |
洗衣機 | 115 | 1011 | 淋浴熱水器 | 100 | 82 |
照相機 | 65 | 10 | 移動電話 | 248 | 212 |
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00元、增長9.2%;人均消費性支出16201元,增長8.6%,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32.8%。農民人均純收入11527元、增長13.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409.5元、增長8.9 %,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5%、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安全生產繼續向好。始終堅持發展為先、安全為天原則,以開展“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提升年”活動為載體,全年安全培訓2.5萬人次,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6次,專項整治27次,檢查各類企業(單位)1872家次,排查并消除各類隱患2746余條。全區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均為零。2013年,市中區被省政府安委會表彰為“安全生產月”活動優秀單位。加強安全生產責任、隱患排查治理、打非治違、預防控制“四大體系”建設,扎實開展“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大檢查活動,堅決防范和遏制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民政和社區建設再上新臺階。全年登記結婚人數5487對、離婚登記1812對,辦理收養孤兒及兒童131人;全區擁有社區居委會52個,社區居委會成員218人,其中:中共黨員169人、女性143人;擁有村民委員會111個,村委會成員421人,其中:中共黨員365人、女性130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全面完成15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任務。
社會保障和雙擁優撫工作穩妥推進。加大低保工作力度,積極打造陽光低保,城鄉低保標準逐步提高,城市月標準、農村年標準分別達到360元,2200元,全年共保障困難群眾12960戶、27713人,發放低保金及各類補貼9600多萬元;為1103名患病群眾實施醫療救助,減免醫療費用293.57萬元,減輕了患病群眾的經濟負擔;農村五保對象集中、分散供養年標準分別提高4000元,2700元,發放供養經費317萬元,保障了五保對象的基本生活;為62名2012年度自主就業退役士兵發放經濟補助103.5萬元,發放2012年和2013年上半年隨軍家屬生活補助12.6萬元,共發放各類撫恤、定補、優待金2400多萬元;全面完成了2010年度城鎮退役士兵免費技能培訓。
社會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有得新成效。利用善款開展朝陽助學活動,發放助學金74萬元 ,幫助260名困難學子圓大學夢;開展“愛心復明”活動,為全區121名符合手術條件的貧困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為18明唇腭裂兒童實施唇腭裂康復手術;積極開展臨時救助,對因天災、人禍、大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849戶家庭給予救助,發放臨時救助金107.5萬元;先后建成15處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0處農村幸福院和12個鄰里養老互助點,全區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共有29家,養老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注: 1、公報中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規模以上工業標準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3、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指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在當年實際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額。
4、限額以上批發企業為年銷售額2000萬元及以上企業;限額以上零售企業為年銷售額500萬元及以上企業;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為年營業額200萬元及以上企業。